你当前所在位置:主页>音乐学院>乐器>其他>关于其他乐器 >潇湘水云



潇湘水云


[db:来源] | 2012-04-04



摘 要: 摘 要:古琴曲。南宋浙派琴家郭沔(字楚望,约公元1190—1260年)创作。当时元兵南侵入浙,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,常在潇、湘二水合流处游航。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,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,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、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而创作此曲,以寄眷念之情

    古琴曲。南宋浙派琴家郭沔(字楚望,约公元1190—1260年)创作。当时元兵南侵入浙,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,常在潇、湘二水合流处游航。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,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,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、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而创作此曲,以寄眷念之情。传说中,九嶷山是贤王舜的葬地,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,自然成为贤明的化身。郭沔是一个终生未仕的知识分子,生活十分清贫。他所处的时代,正值元兵入侵,南宋王朝即将灭亡的前夕。      而他又是一个反对苟且偷安,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人,故他借九嶷山为“潇湘云水所蔽”的形象;寄托他对现实的黑暗与贤者不逢时的义愤和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。曲谱最早见于《神奇秘谱》,共十段。后经历代琴家发展为十八段加一尾声。现存琴谱多达五十种。经过许多琴家不断加工,艺术更臻成熟。乐曲开始,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、烟雾缭绕的意境。全曲情景交融,寓意深刻,自13世纪我国明初问世以后,数百年来广为流传,许多琴谱专集都收载了此曲,并被历代琴家公认为优秀的琴曲之一。近年,有采用古琴与大型民族乐队的演变形式演奏此曲。
创作背景
  南宋末年,金兵南下,汴京失守,官场腐败黑暗,朝廷偏安江南.作者感慨时势飘零,满怀愤国忧世之情,却只能观潇湘二水水起云涌,遥思故国,"每欲望九嶷,为潇湘水云所蔽",于是作《潇湘水云》以记。
乐曲分析
  《潇湘水云》一曲流传广泛,曲谱多达五十多种。在十五世纪初时,《神奇秘谱》中的记录为十段;十七世纪时《大还阁琴谱》中就发展为十二段;到了十八世纪在《五知斋琴谱》中已扩展为十八段.现代一般演奏版多为吴景略先生依据《五知斋琴谱》打谱的版本。
  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加引子。
  【引子】
  引子为较慢的散板,全部采用清亮明晰的泛音演奏.音符跳跃幅度较大,旋律较自由。
  【首段】
  第一部分是慢板,包括二,三,四小段,为主题呈示部分.共有两个主题:
  A主题是由引子动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旋律;
  B主题陈述时,前半部分平静而内敛,后半部分节奏强烈音调起伏较大。
  【中段】
  第二部分是主题巩固和衍展的部分,情绪开始激化,然后音乐逐渐步进第三部分。
  【末段】
  第三部分是全曲高潮所在,为展开部.旋律主要由A主题的核心音调和B主题后半部分构成.节奏炽烈,情绪铿锵激昂。
  【尾声】

  展开部在第十四段结束,音乐于第十五段进入全曲的结束部分。将音乐情绪渐渐缓和下来,直至第十八段散板结束全曲.寥落的琴音,无望的期盼,永寂里,唱着不变的歌----忧世,殇国,有志而不得。   



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